第238章 问题

  第章问题
  “FGD,HGD?”
  依然停留在京城的林炬微张着嘴,看着国内转载的报道。
  月日,NACA对外宣布再后续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以及载人火星任务中,将使用人工重力飞船,重力可在.G至G间进行自由调整。
  刚看到这些内容的林炬大为震惊,以为NACA又拿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黑科技,结果……
  绳缆连接,自由调节,这产生重力的方式也太朴素了吧!
  真的会有宇航员愿意待在小罐子里被人甩来甩去?
  猎户座飞船也就罢了,星舰什么鬼。
  报道里还有马斯克两枚星舰通过绳缆相连旋转的想象图,两个一千多吨的玩意互相拉扯,绳缆粗细程度最多也就和婴儿小臂差不多。
  别的不说,坐这玩意的宇航员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得过关,把小命系与一根细绳纸上,看着就令人发汗。
  但诡异的是,航发委内部倒是对这个方案挺看好。
  五院的专家当即就拿自己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模拟了一下,多的不敢说,米柔性绳缆,以圈每分钟的速度旋转,产生.G的重力没有任何问题,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。
  当然,从格调上FGD在HGD面前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,但是是真的容易实现,而且给宇航员的重力感受也不会有什么区别。
  甚至航发委专门开了一个小讨论会来进行交流,探讨在国内有没有什么应用空间。
  大佬首先下结论:“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初期,不管是柔性还是刚性重力装置都有一定局限性,柔性装置对技术力和资金的要求更小,但是刚性离心装置才是未来。”
  这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,HGD这条路一直走下去,随着直径越来越大、重量越来越高,就是未来的太空城市必经之路,甚至可以作为星际远航的飞船。
  而且舱段组成的旋转环空间也是柔性装置无法比拟的,后者顶多两个航天器,潜力是有限的,不像前者,可以让全身结构均匀分担载荷,可以做到非常大,上万吨都很简单。
  五院:“我们已经参与了前进号计划,再搞FGD没什么必要。”
  “可是FGD很简单,明年就能先把试验做起来,也许登月就能用上。”
  “成功了又怎么样?第一次登月能用吗?还不是要等,那个时候前进号早就运行了。”
  “……”
  航发委的总部会有各院的专家轮流外派,和京城航天局的人一起共同决定某些事情或者进行常规探讨,这种小会因为不涉及具体决策可以比较放松,其实还挺有意思的。
  一场会开下来最终还是认为FGD对已经准备联合运营的前进号空间站来说太鸡肋,放弃。
  会议结束,林炬、大佬、佘院士和几个专家单独留了下来,以及才从新远飞过来的谢廖夫。
  他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,是空天飞机。
  这是个双方都在犹豫不决的项目。
  现在,航天局马上有新一代载人飞船+长征七号组合,新远有H作为主力人员往返运输工具。
  无论是哪种,每次飞行成本都在数千万以上。
  航天局目标中的空天飞机,是那种可以不抛弃任何东西,完完整整进入太空再返回,能够把载人单次飞行成本压到万以下的神器。
  老腾云不行,新腾云也不行。
  一旦需要火箭的参与,必然是高比冲的液氧液氢火箭,光燃料钱就不只这个数目,而且死重极大,大量储存难度高。
  对于临近空间现在已经解决了,WCR发动机设计相当优秀,能够带着百吨级空天飞机飞到万至万米高空,麻烦在于剩下的这一段。
  要越过km卡门线,进入km,或者、km的低轨,需要长时间工作的液氧液氢发动机,这带来的是难度与成本的极大上升。
  单级入轨,这是自火箭诞生以来无数代航天人就在努力的方向,从火箭到空天飞机,一直都在探索,一直都没有成功。
  虽然新远的XN飞船可以凭借究极黑科技的NAPE实现,但成本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。
  佘院士看了看林炬旁边那个一样年轻的面孔,心里不免有些疑惑。
  谢廖夫毕业没多久就直接担任副总裁,偏偏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才,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,管理还好,但技术,无论是什么天才,都是需要沉淀的啊。
  但他的疑惑只能压在心里,毕竟上级有指示:不利于团结的话,不要讲。
  反正是林炬的私人公司,爱怎么办怎么办吧。
  佘院士:“我们这里有一个方案,是麻为民院士提出的,他是电磁方面的专家目前正在忙一些保密工作,不过还是有些建议:
  他提议或许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建设电磁加速轨道,长度在公里左右,把吨左右的空天飞机以及小型助推火箭加速到超高速,整个部分不超过吨,然后在临近空间以上启动发动机入轨。”
  谢廖夫:……
  林炬:
  其他人:……
  显然,麻院士这个规划不太现实,光是公里长的加速轨道,还要修建在高海拔地区,林炬已经可以想象到万亿级别的建设资金了。
  可能麻院士是真的忙,所以甩了个方案出来凑数吧……
  谢廖夫:“我觉得,这个方案用在月球上不错,公里长的加速轨道,直接把吨左右的载人飞船或者吨左右的货物打到近月轨道,也许在年之前能做到。”
  这变相说计划不可能实现的意思所有人都听懂了,然后三院的专家咳了一声说道:
  “这个计划投入成本确实有点高,与之相比,我还是觉得腾云工程有潜力,不管是二级入轨还是携带助推器整体入轨,努努力,一千万左右是能够做到的。
  两种方案都能至少带十个人,那么单人飞行成本在万左右,已经足够低了,再低,我觉得应该是未来的人们应该做的事。”
  谢廖夫:“唔……。”
  谢廖夫两次表达了不认可,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年轻人身上。
  在现场所有的技术人员中,谢廖夫太年轻了,让人忍不住轻视。
  但谢廖夫自己倒是感觉和他们年龄相同,没有任何不适的举动。
  他竖起一根手指,指出了第一个问题。
  起晚了……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